狗,是人類最忠誠的小伙伴。人生中如果能有擁有這樣一位好伙計,該是多么幸福的事。但有些狗狗,卻永遠擺脫不了刻板的既定印象。比如哈士奇。人稱“二哈”,智商低、沒腦子的代表。跟勇敢、果斷、堅毅這些形容四,絲毫根本沾不上邊。
但偏偏有一只特殊的“二哈”,卻刷新了人們的認知。“二哈”改寫歷史的傳奇故事,就被迪士尼改編成了電影。
導演: 埃里克松·科爾
編劇: 湯姆·弗林
主演: 威廉·達福 / 朱麗安妮·尼科爾森 / 克里斯托弗·赫耶達爾
片長: 113分鐘
豆瓣8.8,IMDb8.2,爛番茄新鮮度92%。
這只英雄哈士奇的名字,叫做“多哥”。
多哥不但延續了西伯利亞雪橇犬的優良種族,還在2011年被《時代周刊》評為史上最英勇的動物,被南極探險家授予一枚金牌。
二哈機智勇敢的故事,要從90年前開始講起。
1925年1月,阿拉斯加諾姆鎮。一場罕見的暴風雪,突然襲來。氣溫逼近零下60度,風速超過每小時80公里,能吹飛屋頂上的瓦片。
雪橇手塞普拉,這天接到通知,要參加一場由市長召集的緊急會議。
他乘雪橇來到鎮上,發現空無人煙,所有的商鋪也都貼著關門告示。
原來,這里爆發了一種可怕的傳染病:白喉。
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,這種病很陌生。因為現在我國的新生兒,都會接種白喉疫苗,中國已經有十幾年沒再出現過白喉病例了。
然而在其他國家,比如印度尼西亞,至今還經常出現白喉疫情。這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呼吸道傳染病。
在醫療條件落后的1921年,美國爆發白喉疫情,20萬人感染,1.5萬多人喪生。即使到了2017年,印尼的白喉疫情,依然造成600多人感染,數十人死亡。
要保命,必須盡快注射抗毒素血清。然而,1925年諾姆鎮爆發白喉疫情時,當地醫院所存的疫苗全都過期了。
患病的大多是孩子,已經五人死亡,還有二十個病人躺在醫院里等待治療。如果沒有血清,孩子們就只能等死。
最近的有藥的醫院,距離諾姆鎮,將近1100公里。
事實上,作為美國極地圈附近的極寒偏僻小鎮,即使現在,那里也只有一條孤零零的道爾頓公路,與外界連通,更別說95年前。
阿拉斯加唯一一架飛機,是一架老舊敞開式座艙和水冷引擎的WWI兩用飛機,在寒冷的冬天無法起飛。
藥品運送路線及埃迪塔拉德小徑各支線的示意圖
塞普拉這才知道,他被叫來開會的真正原因:他和他率領的雪橇隊,現在成了全鎮人唯一的希望。
當地議會打算,聯系最近的醫院,把血清運到離諾姆鎮最近的火車站,再派人去火車站把血清取來。
但一切交通方式都行不通了,唯一能趕到火車站的方式,只剩下了狗拉雪橇。
塞普拉的雪橇隊,是最好的選擇。因為,這支隊伍已經連續三年,在當地雪橇比賽拔得頭籌,是速度最快的。
可是,塞普拉面臨的情勢很嚴峻:按照正常狀況,從諾姆鎮到火車站,雪橇隊平均得花上25天,才能打一個來回。但血清的保質期只有六天。
如果不盡快拿到血清,不但生病的孩子難以存活,鎮上兩千多人也會面臨被感染的危險。
為了節省時間,他們必須橫穿冰面隨時會炸裂的諾頓灣,翻越1500米的小麥金利山,迎著一路呼嘯不止的烈風、密集到蒙蔽雙眼視線的雪花…? ? ??
想要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寄托在一群雪橇犬上...
電影《多哥》,最近登錄迪士尼自家流媒體,根據1925年真實發生的事件“Great Race of Mercy”改編,豆瓣評分8.8。劇本曾提名美國編劇工會獎的最佳原創劇本。
網友評價:年度催淚溫情之作!一條救援路,一段成長史。風雪救援的段落緊張又刺激,幼犬成長的過程暖心而幽默!
雙線敘事,很大程度還原了1925年的雪橇接力救援,以及主要效力的雪橇隊領頭犬,哈士奇多哥(Togo)的成長故事。
真實歷史上,運送血清的壯舉,由20支雪橇隊伍接力完成。
其中,19個隊伍平均跑了31英里(約50公里)。
只有1個隊,跑了264英里(約425公里),走的還是最危險的一段。
這就是,挪威人萊昂哈德·塞普拉(Leonhard Seppala)的雪橇隊,領頭犬,是哈士奇多哥。
現實中萊昂哈德·塞普拉和領頭犬多哥
他們走了全程最難走的一段路。途中,他們要經過一個巨大的海灣,諾頓灣。按照往日的路線,他們得繞行90英里。為了搶時間,塞普拉不得不冒險橫穿諾頓灣。這個直線距離,大概只有20英里。
然而,這是個極其危險的選擇:盡管此時,水面已經結冰,但冰層,隨時都可能會炸裂。一旦掉進冰冷水里,無論是人還是狗,都必死無疑。
當冰面裂開,塞普拉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:他先抱起領頭犬多哥,把它拋到浮冰的另一頭,再借由多哥的力量,拽走整支隊伍。
而這,竟還算是它們這一段中“簡單的部分”。
隨后的挑戰,是翻越1500米的小麥金利山,坡陡路滑,加上強勁的風雪,難度可想而知…
而其他接力的雪橇手,有的人被凍得臉頰發黑;有的人,手都凍在趕雪橇的扶手上,只得澆上熱水才能把手化開…
不得不稱贊下,在這段路程中立下大功的,多哥。現實中,多哥是塞普拉雪橇隊里,前領頭犬的兒子。
雖然“出身將門”,可這孩子從小并不占優勢,腿短,身材嬌小,還經常生病,需要塞普拉的妻子重點監護。況且,它性情過于活潑,愛搗亂。
一開始,塞普拉并不認為它能成為一只雪橇犬,他曾將它送給別人當寵物。
但這家伙在人家家里上躥下跳,沒一刻安寧,沒過幾個月,它愣是自己破窗而逃,找到路回來了。
漸漸的,這只哈士奇憑借智力、耐力,為自己爭得雪橇隊伍的位置,而且還一次比一次靠前,最終成為領頭犬。塞普拉將它取名:多哥。
電影《多哥》,對多哥超常的智力和領導潛力做了很有趣的呈現。比如,它的兩次“逃生”經歷。塞普拉每次帶雪橇隊出門,都會把小狗們都關在籠子里。
一回,塞普拉特地在籠子旁邊加固了石頭,他剛走,多哥都就開始挖洞,企圖逃跑。隔壁籠子里的小狗看到了,紛紛效仿。
可是,小狗們挖了一會兒就沒心思了,放棄了,開始懶洋洋地打著哈欠曬太陽。多哥卻不肯罷休,它沿著籠子邊挖了5個洞,直到挖到第6個,終于成功…
其他籠子里的狗,只能羨慕地看著它,自由地跑掉…
還有一回,塞普拉把多哥關在房間里,并鎖上了門。多哥又是扒門,又是挖洞,發現都不奏效。
這時,它發現位于屋子上端的小縫隙。它借助家具、房梁,逐層爬高,再次成功越獄。
不甘束縛的多哥,多次憑借飛快的腳力,追上塞普拉的雪橇隊伍。
一開始,它有一種神奇的“魅力”,能讓本來有序的隊伍變得混亂,最后把大家都帶溝里去…
但一旦主人給它機會,把它安排進雪橇隊里,它立刻表現出不凡的一面。
起初,其他狗會對它狂吠,可轉瞬,它就能讓對方認可自己。
原來,舔狗也很有前途
它速度驚人,耐力持久,跑贏了隊伍里所有的狗…塞普拉終于意識到:它不是普通的雪橇犬,它是犬王。
參與1925年的血清接力事件時,多哥已經12歲,成功完成救援任務后,它負傷了。而多哥的幾個同伴,因為凍傷、疲勞而死去了。
曾有藝術家為跑完最后一段53英里的領頭犬巴爾托,做了雕像,于1925年12月豎立在紐約中央公園。
多哥一直活到16歲,撫育西伯利亞哈士奇這一種群的后代。它死后,尸體被存放在美國國家博物館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30年,美國養犬俱樂部正式認可了西伯利亞哈士奇這一犬種。
從極地環境走入都市后,如今,哈士奇已經成為流行于全球的寵物犬。多哥,算是這一犬種較老的一代。
電影《多哥》中,飾演成年多哥的哈士奇,叫迪塞爾(Diesel),是多哥的曾孫。
而為了紀念1925年雪橇犬們的創舉,阿拉斯加從1973年起,每年都舉行全世界最長距離——全程1850公里的艾迪特羅雪橇犬大賽,路程終點就設在諾姆鎮。
圖片來自Alaska Dog Tour
多哥和同伴,從來沒被忘記。一個世紀快過去了,它們的故事,仍在感動一代又一代人…
我不愿意用“忠誠”來形容多哥。它與賽普拉之間,是近乎平等的彼此信賴。唯有這樣的信賴,才能讓他們在險境中奮不顧身,勇往直前,創造奇跡。
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結尾,導演用塞普拉的口吻說:我曾以為,多哥是為了雪橇而活,最后才知,一直以來,他都在為我而活…只要你活著,他就和你在一起,傾于你心,獻出他的全部…